圖為張其林展示作品“關公” 劉洋 攝
圖為張其林向記展示泥塑作品“岳母刺字” 劉洋 攝

圖為張其林展示製作泥塑所需的原材料 劉洋 攝
  中新網張家口11月14日電(譚地 劉洋)“泥塑的架子是用玉米桿做的,沒啥成本就是費心,所以人們買我也不賣,就是給子孫留個念想。”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縣老農張其林14日說,做泥塑是祖輩傳下來的的手藝,他不為靠其發家,只望手藝傳承。
  張其林現年66歲,家住張家口市萬全縣高廟堡鄉高廟堡村,老伴去世多年,留下兩個兒子。目前兩個孩子都在外打工,平時張其林獨自在農村老家,除了種地外,空閑的時候就捏泥人泥塑。據他介紹,捏泥人的手藝是和父親學來的,現在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空餘出時間多和自己學習捏泥人。
  張其林帶記者走進他的“工作間”,一間屋子內擺放了一個大立櫃,櫃內擺放著33個人物作品以及一些動物造型,其中包括三英戰呂布、武鬆打虎、鐵拐李、桃園三結義等一些經典人物造型,工作間的地上胡亂擺放著玉米稈、黃土等道具。
  張其林說,捏泥人是從他曾祖父那一輩開始的,他從父親手中學會了捏泥人。
  張其林介紹說,捏泥人所用的材料就是玉米桿和泥,都是農村大地上隨處可見的,他從小就喜歡玩泥,熟能生巧,慢慢地就會製作一些更為生動的人物形象。
  張其林說,製作泥塑的時間與人物的大小及精密度有關。他製作泥塑“關羽”時大概用了10天時間。首先是做骨架,用玉米桿將人物主體和馬的主體造型做好,這大概要花費一天的時間;然後就是和泥,將泥鋪在玉米桿上,並捏成各種細節,他做了將近九天的時間,“這個就是靠熟練程度。”
  張其林說,他小的時候,孩子們沒有其他玩耍的方式,主要就是和小孩子玩泥,有興趣就會學著製作一些造型,他也就和父親學習捏一些經典的人物形象。做泥塑全憑興趣,現在他的兩個兒子都在外地打工,不常回家,捏泥人也只是小的時候捏著玩,他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,一起捏捏泥人。
  對於是否會出售自己的泥塑作品,張其林說,泥塑本身沒有什麼成本,沒人會花大價錢買一些泥回家,他的祖輩沒有留下泥塑作品,他希望將自己捏的泥塑作品保留下來,未來能給子孫留個紀念。
  據萬全縣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邢鵬飛介紹,“萬全泥人張”泥塑傳統技藝,從清光緒年間傳承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沉澱。目前張其林製作的泥塑作品已有500多件,在各地均有展出,然而現在泥塑製作技藝面臨傳承危機,為了將高廟堡鄉的民間泥塑藝術傳承下去,萬全縣決定將高廟堡民間泥塑美術,申報為張家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加以保護。(完)
(原標題:河北老農用玉米桿做泥塑 拒絕出售只望手藝傳承)
(編輯:SN091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e11eesyr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